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北岛书屋 > 其他类型 > 小卒过河 番外

小卒过河 番外

凌空子 著

其他类型连载

九十年代成立的秋实事务所,当初的员工,从公司成立时的年轻人、中年人,变成了现在的资深老师。公司的年龄跨度比较大,从二十多岁到六十多岁不等。比如,税所的质量控制经理葛老师年纪大了,越来越力不从心,加不了班。遇到忙季,报告多的时候,就吃不消,总请假。质量控制经理主要是负责审计报告底稿、报告审核工作,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要质检合格后,才能出出厂。事务所的报告也一样,要经过审核才能出具。目前秋实采用的是四级复核体系,一级复核、二级复核、三级复核、四级复核,公司内部习惯称为一审、二审、三审、四审。第四级复核人员,就是质量控制经理。今天税所的股东们开会,谈到了这件事。会议室里,蒋总和一组的卫渊先到,俩人是老搭档,可以说卫渊是蒋总带出来的。过了一...

主角:姜嫽秦菲菲   更新:2025-04-30 14:29: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姜嫽秦菲菲的其他类型小说《小卒过河 番外》,由网络作家“凌空子”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九十年代成立的秋实事务所,当初的员工,从公司成立时的年轻人、中年人,变成了现在的资深老师。公司的年龄跨度比较大,从二十多岁到六十多岁不等。比如,税所的质量控制经理葛老师年纪大了,越来越力不从心,加不了班。遇到忙季,报告多的时候,就吃不消,总请假。质量控制经理主要是负责审计报告底稿、报告审核工作,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要质检合格后,才能出出厂。事务所的报告也一样,要经过审核才能出具。目前秋实采用的是四级复核体系,一级复核、二级复核、三级复核、四级复核,公司内部习惯称为一审、二审、三审、四审。第四级复核人员,就是质量控制经理。今天税所的股东们开会,谈到了这件事。会议室里,蒋总和一组的卫渊先到,俩人是老搭档,可以说卫渊是蒋总带出来的。过了一...

《小卒过河 番外》精彩片段

九十年代成立的秋实事务所,当初的员工,从公司成立时的年轻人、中年人,变成了现在的资深老师。公司的年龄跨度比较大,从二十多岁到六十多岁不等。比如,税所的质量控制经理葛老师年纪大了,越来越力不从心,加不了班。遇到忙季,报告多的时候,就吃不消,总请假。
质量控制经理主要是负责审计报告底稿、报告审核工作,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要质检合格后,才能出出厂。事务所的报告也一样,要经过审核才能出具。目前秋实采用的是四级复核体系,一级复核、二级复核、三级复核、四级复核,公司内部习惯称为一审、二审、三审、四审。第四级复核人员,就是质量控制经理。今天税所的股东们开会,谈到了这件事。
会议室里,蒋总和一组的卫渊先到,俩人是老搭档,可以说卫渊是蒋总带出来的。过了一会,其他股东也陆续入座。
周董拿着茶杯,坐在桌首“我们所在同等事务所里,收入算不错,一年三千多万,这都依靠各位老师们的辛苦努力。只是一些身体不太好的老师,适应不了高强度的工作。目前,税务部的葛老师生病请假了,公司考虑,税所换个四审,大家有什么看法?都说一说。”一年三千多万收入,对于一家制造企业来说,可能都不够买设备,置厂房的。但对于事务所这样的服务行业来说,最主要的成本是人员工资,六十多名员工,是完全可以覆盖的。他们没有大额投资,办公室是二〇〇二年,公司效益好,房价很低的时候买下来的,是公司自有房产。
“一组的萧静行吗?来公司快十年了,做事挺稳当,人也很严谨。”一组组长卫渊提议。
“我觉得四组的秦玲也行,沟通能力不错,四审这个岗位需要上下沟通,她业务能力也不错。”三审薛浩说。
“萧静、秦玲手上的业务比较多,如果当了四审,她们就得把自己的活,分出去一部分。她们自己不一定愿意,客户也会有不好的感受。我是建议,找个能力不错,手上业务少的人。”周董说了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话,我倒是建议四组的姜嫽。这次税务注销业务,我跟她接触的比较多,这个人工作积极、专注,喜欢钻研业务,有冲劲,有干劲。”自打姜嫽陆续查出补税,陈征对姜嫽的印象很好。
“就是查出补税最多的那个?”
“对。她报告写的不错,这次税务局委托项目,她的报告被税务局当范本,在会上传阅了,给其他四个中标的事务所看。”
“在税务局的会上,传阅啦?”周董突然插话。
“对,不是一共五家事务所中标吗?第一期任务下发完成后,前天去税务局开总结会,税务局把姜嫽的报告给其他事务所的人看,还说你们看看秋实事务所的报告。”
“会后,你把姜嫽的报告发给我看看。”
“好,她的报告思路清晰,用词精准,法条准确,是份有水平的报告。”其实陈征将补税事宜,跟税务局沟通时,看过姜嫽的报告,当时就觉得这份报告写的好。所以,后来税务局在会上给其他事务所传阅,他并不意外。
让陈征觉得欣慰的是,因为补税及报告写的好,他跟征管科的关系越来越好。这里还有一个隐情,陈征是所里最专业,业务知识最广、最权威的人。多数股东,不愿把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介绍给陈征。陈征这种喜欢钻研业务的人,如果跟政府部门里喜欢钻研业务的人接触多了,会受益匪浅。这是对陈征有利,而另一部分人,不愿意看到的。
此次,因为补税最多和姜嫽报告的关系,税务局比较看重秋实事务所,大家交流对疑难杂症的看法,这正是陈征的强项,所以征管科跟陈征的关系,越来越好。那么,陈征也很愿意举荐姜嫽,当这个四审。
一直想提拔姜嫽的林枫,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上个月公司举办的,选拔培训师的讲课比赛,姜嫽讲的挺好。后来她给客户讲过,还到市民服务中心的培训厅给企业讲过,收到的反馈很好。那,这个是李科,发过来的微信,表扬姜嫽的。”林枫边说,边把手机给周董看。
“我们一直说要培养新人,姜嫽不错,才来公司不久,有这么好的工作业绩,是值得好好培养培养。”周董听了股东们的介绍很开心,他希望公司多出一些,有能力,有干劲的新人。
“姜嫽,太年轻了吧”卫渊说。他一想到,让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审核自己的报告,心里就莫名的不舒服。
“我们就是要培养新人嘛。那个......金老师,你先跟姜嫽聊一聊,公司准备让她做四审这个职位,她有没有信心做好。”周董还是很满意的,觉得公司今年新招聘的几个人,都不错。
“好。”林枫招进来的人,金勇心里有数,都是她准备培养的人。
第二天,金勇找姜嫽谈话。
“公司准备培训几个中青年人,做为今后公司的业务骨干。经过公司讨论,想让你做葛老师的助理,今后接四审的工作。“
“我?”
“对啊,你”
“我离四审的要求,差太远了吧?”
“是差的挺远,但这对你来说,是个锻炼的机会。而且,你还是咱们四组的人,葛老师忙的时候,你过去帮她。公司已经跟葛老师商量过了,她会带你一年。这一年,你照样拿审核岗位的工资,业务提成跟业务员一样,该怎么算就怎么算。”
这个薪资结构,是秋实的特色。秋实的特点,是全员接业务。照理说,审核、财务、人事等岗位,都属于管理岗。管理岗跟业务员底薪加提成的薪资结构,是不一样的。管理岗员工拿的固定工资,高于业务员的底薪。但是,秋实的管理岗,只要能接来业务,不管大单小单,都可以拿一笔承接人的提成。
姜嫽做梦也想不到,公司让自己当四审,这个岗位跟自己八竿子都打不着“可我心虚,别人也会,不服啊。”
“哎呀,两个三审老师是老员工了,他们审核后才到你,已经帮你把了一道关了。还有公司要培养新人,看重的是你报告写的不错,工作专注努力。还有上次给客户讲课,是林总推荐你,她说公司需要会讲的人,到时总结报告的精华,在所内培训。别人服不服,你先别管,人员安排,公司说了算。你要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啊,这对你自己是有好处的。”金勇语重心长地说。
“林总推荐的我?你这样一说,我压力好大啊”领导们越推荐、越平易近人,姜嫽越觉得自己渺小,不自信。
“有压力是好事,说明有责任感。”
“责任感不能马上变成工作能力,我怕自己审核不好,出纰漏。”
“有葛老师带你,你先学起来啊!你好好考虑考虑。”
“好”
“回去好好想想啊!”金勇不停嘱咐着。
姜嫽非常希望能通过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实务经验,能够独当一面。只是这个职位,对于自己来说,有点太高了。这是报告审核把关的最后一个环节,必定是资深老师来做。虽然俩位三审老师,都是老资格了,像金老师说的,已经先把一道关了。但自己做为四审,总不能是个名不副实的摆设啊。
自己已经二十八岁了,年龄焦虑对于女性来说,更多一些。她觉得,女性在职场上的花期比较有限,能够非常专注在职场上的黄金年龄,就这么几年,每一步都很重要。以前父母催婚,她没考虑过。姜嫽想先把职场站稳,她一直憋着一股劲,希望能证明自己。而眼下,就是一个机会,不能退缩。
第二天,姜嫽就跟金老师说,愿意试一试,但是在工作中,如果到时葛老师或公司觉得自己不合适,自己可以随时回来做业务员。金老师说“这个没问题,只要是用心工作,公司会考虑给大家合适的岗位。”金老师让姜嫽,去一趟老板办公室。
她敲了敲门,办公室里,周董和林总都在。周董说“小姜啊,听金老师说,你因为项目经验不足,非常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个工作。别担心,边做边学。有葛老师带你,后面公司每个类型的项目,都让你参加。”
“对,边做边学,由各组最优秀的老师带你。”
“好的,我一定努力跟各位老师学习,尽快胜任四审的工作。”姜嫽走出周董办公室,长吁一口气。暗下着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这份工作。

转眼间到了七月,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早上六点钟,太阳就当空照,楼下的桂花树,又要经受一天的炙烤。而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蝉鸣声也越来越聒噪。
今年是工作以来,出外勤最多的一年。郑雯和姜嫽这对搭档,晒的比往年黑,但感觉身体却比往年好。看样子太阳晒多了,确实对身体好。上半年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难得这个星期,清闲了些。
中午,姜嫽、郑雯、钟晓雅、陶然正在咖啡吧里聊天。说是咖啡吧,其实就是公司吃饭的区域,正面窗子下面,有台咖啡机,中间一张餐桌,靠墙两边是桌子配高脚凳。
姜嫽的同学,开了个小咖啡店,给了她们一些咖啡挂耳包,陶然冲好咖啡“好香啊,提神,你同学自己做的?”
“对啊,她辞职了,在办公楼一楼的角落里,占地能有十平米吧,开了个小小的咖啡店。”
“生意咋样?”
“刚开业,现在生意一般,不知道以后怎么样。我去喝过她做的拿铁,真的觉得比星巴克好喝,是那种咖啡口感重一些的,我刚好喜欢咖啡浓度高的,所以我更喜欢她们的拿铁。”
“我也喜欢深度烘培,我俩的口味比较一致。”陶然是天天一杯咖啡。
“我不行,茶、咖啡,我都不能常喝,睡不着觉。只有你和陶然,爱喝清咖。自己创业真好,不用人管着。”钟晓雅喝着公司咖啡机自制的拿铁。
“是啊,以前还和同学们讨论过,开麻辣烫店”
“考了一堆证,去开麻辣烫店?”郑雯的证书一大把,论考试,她是专业的。
“我觉得开麻辣烫店挺好的,等咱俩干不下去了,哪天就去开麻辣烫店,好吧”陶然一听开店,立马来了精神,站起来边活动边讲自己设想。
这时,金老师走进来“公司领导决定,进行一场讲课比赛,每组派两人参加。郑雯、姜嫽你们俩这个月,准备一下讲课的课件,下个月到公司培训室讲。”让姜嫽参加讲课,是林枫安排的。金勇是林枫带到秋实事务所的,他很多事都听林枫的。
“我俩没讲过啊?”两人异口同声的说。
“公司安排了几个人,培养大家讲课的能力。我们这行,需要有对外培训的能力,老板一直希望公司出几个培训师。”
郑雯觉得自己考试、做项目还行,但是讲课,一点都不感兴趣。“我们的资历才哪到哪儿,我们能讲出来什么?”
“对啊,我们讲,人家不得像,听小学生讲课一样。”姜嫽知道公司里很多老师,已经工作二、三十年了,自己跟他们比,就像小学生。
“你们先讲,到时候听公司安排。讲课内容,我这有点基础资料,分别发你们,PPT你们自己做。郑雯之前不是学过金融嘛,你讲金融那个。姜嫽汇总上半年政策,做个汇总解读。”
郑雯和姜嫽俩个人面面相觑,难得清闲了几天,马上就有事做了,而且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
钟晓雅一下班,就着急回家,忙孩子和家里的事,平时做些基本的工作,别的不太参与。陶然人很聪明,但她没把聪明用在工作上,她更喜欢旅游、发掘好吃的、好玩的,写攻略。金老师找她谈过几次话,但陶然的性格,是不太受人管教的。俩人都是一毕业就来公司了,待了六、七年了。起初在二组,去年金老师来了,被调到了四组。对业务熟悉,做事手脚也快,跟客户交流很有经验,客户对她们的评价也很好,所以金老师对她们挺满意。
快下班时,姜嫽收到了林总的微信,林总发给姜嫽一些做课件的参考资料。姜嫽想,林总怎么知道,金老师给自己布置的课件,是上半年政策汇总呢?难道这个任务,其实是林总布置的?对林总心存感激之余,更重要的是把这个任务完成好才行。
接下来的一个月,姜嫽近一半的时间,在做课件。对她来说,这是一件繁琐又细致的事情。先是把上半年的所有政策下载下来,分类汇总。但是税务政策又延伸到金融、民法、社保、外汇、工商等,她又延伸到这些领域,下载整理资料。结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料库,她要在这些庞大的资料里,提炼出关键点、分类、归纳,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烧脑的过程,让她多喝了几杯咖啡,多吃了几顿大餐补脑。
郑雯也好不到哪去,每天叫苦不迭,而且郑雯喜欢说出来、喜欢唠叨,隔两天就能看到郑雯从座位上站起来,跟对面的钟晓雅和斜对面的姜嫽抱怨。说的坐在她旁边的秦老师,清楚的知道她做课件的进度和内容。但郑雯需要聊一会天,发泄一下,再继续做课件。好在郑雯诚恳、不装、不掩饰,反而大家比较喜欢跟她聊天,刚好闲聊几句,休息一下。
最要命的是课件做好了,需要在公司培训室里给大家讲的时候。一个周五的下午,全体同事坐在下面,几十双眼睛盯着自己,那些平时熟悉的面孔,此时变成了听众,让她非常不自在。这么多专业的老师,这么多经验丰富的同事,自己何德何能,给人家讲课啊。
姜嫽紧张的小腿有点抖,她极力控制住自己,有点颤抖的声音,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稳。然后,像背课文一样,讲解自己的课件。遇到某一句该背的,但因为紧张忘了,就愈发紧张,语速也变的越来越快。本来准备讲两个小时的课,只讲了一个小时就结束的。轮到下一个人讲的时候,姜嫽也听不进去,一直在检讨刚才自己讲课的纰漏和问题。她还想起了上学时,参加的演讲比赛,自那以后,再也没遇到过,这么多人一起听自己说话。
等三位同事都讲完了,已是下班的时候。姜嫽正在低头整理笔记本“你就是姜嫽啊?”
“对,周董。”姜嫽发现是周董,赶紧站起来。但周董只是问一句,陈总在跟他汇报着什么事情,两个人匆匆离开了。
这时,总经理林枫走进培训室,分别点评了一下,每个人讲课的优劣,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大家各自散去。
走出培训室,姜嫽的心总算放到肚里,终于解脱了。刚才讲课前的纠结,像要上刑场似的。但现在,还有那么一点点成就感。回想这一个月以来,对上半年政策及延伸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其实也是进一步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对工作有帮助,也是自己的一个进步。
最终公司评选出,一组的程源、四组的姜嫽,加入公司培训小组,今后安排对外讲课任务。一周后,他们分别去给客户讲课。虽然姜嫽依旧紧张,但课后反馈的效果还不错,姜嫽的信心也多了一些。

第二批需要检查的企业名单下来了,姜嫽照旧跟郑雯一组。这次就轻车熟路了,跟企业预约上门时间,通过邮件发资料清单等。只是BT这家公司近十年不经营了,注册地是郊区一个不足五十平米的仓库,需要查看的资料,都在退休会计的家里。两人还是第一次,因为工作,要去别人家里办公。
周三一早,郑雯、姜嫽按照约定的地点,来到一处老式小区,小区很大,她们在里面绕来绕去,找32单元。“这个小区,这么大啊”
“是呀,还不太好找。”姜嫽最没方向感,她就跟着郑雯走。
“这单子其实挺麻烦的,钱少、时间短、要求高,我们组做的多,她们一组做的比较少。”
“还谁都不能得罪,我跟马会计吵架,不知是不是他们投诉我了。陈总跟我说,让我注意工作态度。”
“就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金老师也批评我了,没跟你一起去。”
俩个人一路打听 ,终于站在了32单元602室门口。敲开门,一位年长的老人打开门,老人长得挺富态,穿着橘红色的毛衣,外面套着宽松的咖啡色棉马夹,看年纪怎么也有六十岁了。“您好,我们是上周给你打电话的郑雯、姜嫽。”
黄会计把郑雯、姜嫽让进屋,茶几上放着一堆账簿、凭证。“这些是你们要看的资料,我给你们倒杯水。”
“谢谢。”
黄会计初步介绍起公司的情况“BT公司很多年不经营了,我年纪也大了,不想做了,我问了下老板,他就同意注销了。”
“老板在经营别的公司吗?”
“可能吧,我好几年没见到这个老板了。BT成立的很早,当时生意很好,经营了快十年,老板可能忙别的生意,BT渐渐没什么业务了。”
郑雯疑惑的问“那他怎么给你发工资呢?”
“他每个月,把工资汇到我的卡上,几百块钱。也没什么账可记,主要是按月申报就行。这几年,税务局的软件在更新,规定也在更新,我年纪大了,弄不来电脑,都是我女儿帮我申报。想想算了,跟老板说注销得了,老板也同意了。”
姜嫽担心有些事情,还是老板知道为好,就问“好几年没见过老板?那老板在本地吗?”
“不在,他人在广东。”
“那你是一直做这家公司的账吗?”
“一直做,不过是兼职,做了快二十年了。”
接触下来,黄会计人很和蔼,因为年纪大了,走路有些蹒跚。
一上午,郑雯、姜嫽都在翻看黄会计记的手工账,还有报表等。几笔大额往来款引起了她们的注意,黄会计在准备注销时,在账上把这些往来款都消化了。为了查清这些往来款的来龙去脉,只好让黄会计把十年前的账簿拿出来。好在,资料都在会计家里,看起来还算方便。
查阅完这些资料之后,郑雯、姜嫽已经清楚了,黄会计没按照会计准则记录往来款,为了注销,她把各种往来款做了不合规的对冲,最后结转到损益类科目里。初步把往来款还原后,大概需要补几十万的税款。但具体数字是多少,还要等回公司,详细做底稿之后,才能得出来。
此时,忙了一上午,郑雯和姜嫽心里,对这家公司的情况已经有数了。
“我给你们做饭吧。”
“麻烦你了。”
当黄会计端上来,两碗热乎乎的荷包蛋面条的时候,姜嫽在一瞬间,眼眶有泪水想往外涌,她忍住了。因为,这最普通、最熟悉的鸡蛋面,让她想起了妈妈。也许天下的鸡蛋面,都长一个样子,可此时,姜嫽就是想到了妈妈。
还有让她心里不是滋味的,是她明知道这家企业,涉及补税,但此时,暂不能告知。一方面是因为,业务一线的人员,取得资料并完成底稿、报告后,要经过公司的复核,初审之后,才算有了初步结论,里面涉及到政策运用,法条判定等,不能以某一个人的单独判断为准。另一方面,对所有的企业,若当场告知,可能会出现,对方不给盖章的情况,这样的复印件,上交税务局之后,效力上就大打折扣了,甚至是无效的。而我们的工作,取得第一手的有效资料,是首要的、基本的要求。
姜嫽把鸡蛋面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配了个难过的表情。刚好有个税务大厅的工作人员看到了,就发微信问“怎么了?”
“你们税务局,委托我们查注销企业,这家公司的资料在会计家里,会计已经六十多岁了,这是她给我们做的鸡蛋面。一想到她还要补税,心里难过。”
“你们也挺不容易的。”
吃过午饭,因为黄会计家里,没有复印机,郑雯、姜嫽和黄会计带着资料,到楼下一家复印店里,把需要的资料复印完,盖好公章之后,回公司了。
报告和底稿经过公司初审之后,需要补四十多万的税款。这时,姜嫽需要告知黄会计。跟上次有了定论之后,需要告知SD公司一样。电话那头老人家一听就急了,老人说正在住院。下午,姜嫽就去医院找老人,需要当面跟她讲清楚。
医院离市区比较远,这里跟平时去门诊看病不一样,门诊人很多,而这里人少、安静。姜嫽走进三楼的病房,房间里三个床位,只住了两个病人。黄会计坐在病床上,姜嫽搬个凳子,坐在床边。她跟老人详细解释,因往来账的问题,从而产生了税款。起初黄会计着急的辩解,后来带着无奈的表情,勉强地听着,姜嫽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焦灼,其实她自己也于心不忍。但黄会计对账务原理总是清楚的,最终没再说什么。姜嫽从医院回来,向领导汇报了医院的情况。
晚上11:40多,姜嫽已经睡着了,突然电话铃声响起来,接起电话,那边传来了一个女子的怒骂声。女子自称是黄会计的女儿,主要是说她妈妈已经住院了,要是有个三长两短......
姜嫽坐在床上,在电话这头,默默的听着。她抬眼看看表,二十分钟过去了,女子还没说完。她看看台灯下,堆着的书籍,平常是书陪伴着自己,现在它们要陪着自己挨骂。女子电话打了四十多分钟,最终语气才平和下来。放下电话,已经是半夜十二点多了。
姜嫽想,这真是午夜“凶铃”。自己忙碌这么多天,要顾及税局的要求,要顾及公司领导的要求,还要注意不要惹怒企业,去税务局投诉我们。既要查出问题,又要安抚好企业。打工人,能做什么呢?
第二天,姜嫽跟陈总说“我昨天接到了午夜“凶铃”,黄会计女儿打来的,她妈妈已经住院了,我去医院看过她。”
“还去医院啦?我发现,税务局委托的业务,你很上心。有的人因为单子金额低,不会在上面花太多时间精力。”
“就是一块钱的单子,不也是要认真做好吗?都是工作啊?”姜嫽不理解。
“都像你这么想,就好了。后续,我来跟她们沟通。”随着姜嫽向陈征汇报工作增多,陈征发现姜嫽特别有工作热情,不管什么工作,都愿意花自己全部精力去完成。她跟所里部分精于盘算的人不同,她对业务一视同仁,不分辨单子金额高低和提成多少。
“老太太快七十了,已经住院了。你,还有税务局,跟她们沟通时,小心些。”
一星期后,姜嫽得知,黄会计的女儿跟税务局沟通后,撤销了注销申请。
在此之后,晚上睡觉前,姜嫽养成了关机的习惯。

早上一进办公室,林枫就跟正在泡茶的姜嫽说“小姜,月底有家协会要举办一个企业沙龙,都是科技类型的企业,你围绕科技企业准备一个课件,月底去讲。”
“月底?讲是很想去讲,就是还有二周,做课件时间有点紧唉,我怕做出来的效果不好。科技企业我也不是很熟,心里没底。”姜嫽担心时间仓促,讲课效果不好,白天在公司时,没有时间做,全靠晚上回家做课件。
“想讲就行,先准备起来。”林枫把任务布置给姜嫽,她知道姜嫽这个人,时间再紧,她自己也会克服。然后,给协会一个回复,确认月底可以参加。
接下来的两周,本就加班的日子,也就无所谓加多长时间了。在公司加到九点钟回家,回家后有时工作到十二点,有时一、二点,早上五点起床。在头脑最清醒的时候,再做些课件,把科技类企业的资料做的详实一些,讲课时才有话可说。
自打当了这个四审,内心倍感压力,一方面激起了自己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学习欲望也是空前高涨。业余时间,都被各种政策解析、案例解析、不同类型知识点梳理、汇总等占据着。虽然忙碌、累,但内心是充实的,有收获的。她心里清楚,很多同事都质疑自己,这样的局面,只能靠自已不断提高,才能树立威信。
她白天上班,经常加班,晚上看书、学习。并不是领导让她加班,而是压力让她不敢停下来。姜嫽很专注在这些事情上,周末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听课。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和学习,在意志上也是一种磨炼,姜嫽觉得很有收获。
妈妈看她最近总是点灯熬油的,连周末也在学习。又是一个周末,妈妈走进姜嫽的房间。“你适当休息一下。”
姜嫽说“不行,我们这行,有学不完的东西。”妈妈默默离开她的房间,姜嫽没有留意妈妈的担心。
五点,天还朦朦黑,赶紧爬起来,最后加工一下课件,今天可以发给林总看了,离林总说的二十八号,还有三天。
上午,林枫收到姜嫽的课件,内容挺充实,这就够了。做课件的事,布置给别人,有的人做的粗糙、不上心。课件做的像样些的,要另外结算工费,因为额外占用了他们的工作时间,一般每个组的组长结算时,一个课件五百元左右。姜嫽工作痛快,也从来没给过她一分钱,但质量却是最高的。
“小姜,课件做的可以,辛苦、辛苦啊。”林枫微笑着说。
“东拼西凑的,总算是完成了。理资料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学习,每做一个类型的课题,就系统的长了些知识,也加深了理解。”姜嫽看到林枫还算满意,心里踏实了些。
“可以、可以。”林枫又何尝不知道,做课件的过程,是再一次加深对知识的梳理、记忆和理解呢?可是忙啊,哪有这个时间。自打做了这个总经理,心很累,工作千头万绪的,静不下心来,系统的看看书。林枫倒是羡慕姜嫽,一心扑在专业知识上,像海绵吸水一样,知识储备源源不断的增长。做了管人的工作,比什么都累。而管人,比管什么都难。
二十八号下午,吃过午饭,林枫、姜嫽就匆匆赶到协会培训室。姜嫽在上面讲,林枫在下面拍照片。所有讲课场景,都要放在公司的公众号里对外宣传,这是展示自己的橱窗。姜嫽讲完之后,林枫又在讲台上,讲了大概十五分钟。课后,参会企业扫描了秋实事务所的二维码,群主是林枫,负责答疑、咨询的人是姜嫽。四十多个人进群,又增加了一部分潜在客户,林枫心里满意,这些都是自己的业务储备啊。
在大家眼中,一直视培训为鸡肋。有用,但是要花心思准备。准备课件,准备相应的资料以及扩展资料,琢磨上课时话该怎么说。跟教师背课一样,只是这些课程实务性更强,课后企业会问些问题,问题也是五花八门,这就需要大量的、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业务积累。所以,讲了一天课的人下来,是很累的。
再说建群咨询,也是潜在业务,以前大家都搞过,后来提供咨询的人觉得自己花了时间,公司却没有相应的报酬,普遍热情不高。可是,先有投入,才有产出啊。在公司里遇冷的免费培训、咨询,在姜嫽接手的几个月里,渐渐有了起色。林枫心里开心,都是自己的潜在业务资源,又有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负责,时间长了,会见成效的。
而这个咨询对于姜嫽来说,是不是鸡肋呢?还真不是。咨询群里提的问题,姜嫽答不上来的,就去找相应的、擅长的老师咨询。一方面她是四审,怎么也算个管理岗;另一方面大家也知道,她是在为公司的客户群提供咨询,目标是公司业绩,总算是有问有答。
群里有各种类型的企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姜嫽就在这一问一答中,积累着自己的知识和实务应对方案。是积累,不是鸡肋。
只是姜嫽手里的咨询群达到三个以上时,她就应付不过来了。她在群里说,大家发问题,七十二小时内回答,这样就可以自己掌握回复时间,不被临时问题,打乱工作节奏。虽然回复的时间有点长,但三个群加起来,二百多家企业,自己一个人回复不过来,只能把时间加长了。
一天,群里有一家企业,问姜嫽能不能让秋实,为他们提供全年的咨询服务。企业单独加了姜嫽的微信,给姜嫽发了一份他们企业的简介,以及日常需要的服务内容。大家电话沟通后,企业让姜嫽,给报个价。姜嫽第一次报价,不知道该报多少,就问林总,林总给了一个价格。姜嫽做好报价单,发给他们。对方收到报价后,嫌报价太高,问能不能降一些,林总说不能。结果,没签成。
后来,又有一家企业,通过答疑群,单独加了姜嫽的微信,咨询能不能给他们做转让定价报告。姜嫽问林枫怎么报价,林枫给了报价之后,企业还价,林总没同意。结果,也没签成。
虽然,这两家都没签单成功,但反而给了姜嫽信心。看样子,这是行的通的,以后时间长了,总会有回报的。
之前,林枫一直想把姜嫽,提拔到管理岗位,让自己多一个支持者。林枫也信任姜嫽,认可她认真努力的工作态度。但是,姜嫽过于拼命的做事方式,接手一件事,就想把这件事,做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极致,反而让林枫没有安全感。她喜欢,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尤其是自己的下属。
答疑群的报价,林枫本就报了高价,企业还点价是没有问题的,可以签。但是,她不想让姜嫽,这么快就去摸索签单的门路。否则,但凡公司给点支持,谁能保证,她不会成长为下一个,逼走组长的沈寒呢?即便成长,也要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林枫和金勇是有默契的,跟姜嫽还没建立这种默契。现在,还为时尚早。
“听客户说,你那边培训做的不错啊。”陈征到茶水间泡茶,发现水温不是一百度,需要再等会,就到林枫办公室坐坐。
因为,陈征发现林枫、姜嫽,把培训做的有点起色了,也想参与参与。他也想让姜嫽去给自己的客户资源讲课,他可没时间搞课件这些东西,让别人去讲,他还看不上,主要估计客户看不上。所里目前能出去讲课的,是卫老师、李老师,讲课方式老套。姜嫽专业知识自然是不如她们,但她表达能力好,很会说,这是陈征最看重的。
“还行,老板不是早就提议了吗,增加对外培训,刚好姜嫽擅长培训。”林枫看着陈征一副笑脸,算是职业假笑吧。林枫知道陈征的心思,他看到有起色,也想分一杯羹。但是,自己提拔的人,自己的资源,她不太情愿给陈征用。
“什么时候,让姜嫽也给我那批客户,培训培训。”
“这段时间她总加班,给她布置的任务挺多的。”林枫也笑着回复。
“再说、再说啊”陈征拿着他的小茶壶,回自己办公室了。
公司里有个不成文的传统,虽然大家同属一家公司,但不是同一个组,里面的关系微妙。虽然根据项目要求,各组人员互有合作,但结算时,可是亲兄弟明算账。所以,想用别组的人,可以用,但首先要征得别组组长的同意。姜嫽算哪一组,姜嫽哪组都不算,她归林枫和周董管。
对于别人来说是耗时间、耗精力的鸡肋,姜嫽洽洽做的有了起色,对她来说是积累。

周二上午,姜嫽按照约定地点,跟陶然一起来到《春华日报》报社,这家报社是秋实的老客户了。每年给他们做企业所得税年度审计,去年是金勇自己做的,陶然配合着复印一下资料。金勇觉得这家简单,今年全部交给陶然和姜嫽,自己就不参与了。姜嫽观察了一下,不愧是报社,文化气息浓郁,古色古香的,环境幽静,小楼周围的绿化也很好。
这家报社的业务核算内容简单,主要是报纸的销售、广告、培训等收入及相应支出,还有些人员工资、稿费、印刷费等。报社的财务,人特别好,这么些年来,每次过来,财务都把需要调整的项目,列成清单发给我们。去年金勇来的时候,也是老规矩。金勇也图省事,回公司看看明细账,就按照财务列的清单,进行调整,然后写报告。
金老师让陶然带姜嫽过来,因为姜嫽是新来的,没啥业务,得分她点活。陶然手上工作比较多,陪着出个外勤就行。这次由姜嫽做这家的底稿,写这家的报告,业务提成陶然和姜嫽各一半。一上午,导账套、复印凭证、合同等资料。跟财务聊聊天,说说各自的工作等。
“姜老师,我把调整项目清单发你了。”财务按照往年的习惯,把一套资料发到姜嫽、陶然邮箱。
“他们家,我们做了好多年了,每年就这么几个调整项目,你看看账,然后按照财务给的清单调整就行。这家做起来,快。”陶然小声跟姜嫽说。
“哦,行。”姜嫽边复印资料边回答。
财务每年自己也要做一份明细,这样才能知道汇算时,需要补多少税,这些是日常工作,都得心里有数。下午四点多钟,该拿的资料都拿好了,陶然、姜嫽就回去了。
第二天,姜嫽开始做底稿,一个科目、一个科目的过筛子。但是看到稿酬这项明细时,发现稿酬进成本并需要调整的金额大于财务给的金额,问题出在哪呢?姜嫽把稿酬梳理了一遍,发现记入成本的稿酬是五十多万,这些稿酬是没有发票的,全部纳税调增。而财务给的稿酬数字是应付账款的贷方金额,四十多万,中间相差四万多元。进一步查看,才发现这四万多,是个税。
姜嫽心想,原来问题就出在这里啊。无发票的稿酬纳税调增,代扣的个税也要纳税调增,财务在应付账款贷方取数,这个数据缺少个税金额,而财务记账的生产成本里是包括个税的。如果前些年,一直是这样的思路,那么前些年就一直没调整个税这个项目。姜嫽做了一张明细表,列出与财务提供数据的差异,发给了陶然。
“不可能啊,我记得以前跟许萍核对过,去年金老师也是这样做的。”陶然是真的觉得,不存在这个问题。
“你看他们的转账凭证,比如这一笔,进成本的稿酬三万多,但是对应的应付账款二万多,中间相差的几千元,刚好是这一笔,记到应交税费里的个税。”
“还真是哎,我看看前几年的。”陶然还是有点懵,金勇来之前,一直是她和许萍做的。去年金勇对接客户,把这家给金勇做了。陶然把去年的底稿、报告翻出来,核对了一下,发现去年就存在这个情况,金老师也没调整,也是抄财务给的数据。而前年,自己和许萍也没调整。
“我们都没调,我怎么感觉,我以前做的挺细的呢。”陶然笑了笑,姜聊也笑起来。
“那我跟财务说一下,把这一项调整一下。”
“好。”陶然平时的性格,有点大大咧咧的,她总是搜罗好吃的、好玩的,姜嫽吃的小饼干,是她推荐的;用的文创陶瓷杯,也是她推荐的,两个人一直很聊的来。
报社财务收到,还要再调整一项个税后,很痛快的说没问题。但财务有些担心,就给金勇打电话“金老师,以前年度我给你们的稿酬调整数据,直接从应付账款贷方取数,一直没把个税加进来。刚才小姜打电话说,个税计入成本的部分,要调增。但是,以前一直没调,有什么问题吗?”
“哦,稿酬个税计入成本啦,是要调增。以前没调,没问题。”
“真的没事吗?”
“没事、没事,以前都申报完成了,也没啥疑点,没事的。”这在金勇眼里,算不上什么大事,这点金额没啥大碍。
“那好吧”财务挂了电话。
经过这件事情,姜嫽感觉这家公司里,有些人做事是粗犷型的。底稿也不细致,否则这个问题不会被忽略,是可以被反映出来的。
还有一些企业财务,跟这家报社一样,习惯用贷方科目的金额。这样的习惯,渊源是什么呢,因为不只一次发现这个情况。填表说明里写的很清楚,需要用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原理也不是不清楚,是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纳税调增、调减,那必然是要首先核对损益类科目的金额,怎么会养成用负债类科目的习惯呢?这里虽然涉及实际支付的概念,但这套理论的基础,主体是利润基础上的调整。一但出错,就会像这家一样,绕了一个圈子,反倒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通过这个案例,姜嫽发现基础的重要性。有些时候,从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入手解释问题,反而一语中的。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