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啥意思,不就是打仗嘛,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搞不定,还谈什么指挥作战?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确实不怎么样,尤其是在淞沪会战期间,日军的装备比我军好太多了,但是国民党军队依然打不过日军,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国民党军队没有将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样的,在淞沪会战期间,有一位将领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就是薛岳。

作者 书屋主人

辽沈战役

再论解放战争时期野战军和当地军区、中央局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起

现在不少人研究野战军和当地军区、中央局的关系,存在着机械地“论级别”——谁领导谁的问题,还存在着其他一些糊涂认识。

二、解放战争中央局、当地军区(大军区)、野战军(一级野战军)的关系。

辽沈战役形势图

1、中央局是辖区党的领导机构,在战争特殊时期,实际上是当地党政军最高领导机构。如东北局、华北局、中原局、华东局、西北局等。

2、大军区是中央局辖区内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包括主力部队(野战军)、地方部队、游击队、民兵等,在中央局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下。

淮海战役

3、当地野战军一般由军区主力部队组建,在装备、兵力上明显优于当地其他部队,担负重大战略任务。一般地讲,当地野战军受所属军区、中央局的领导。同时受中央军委的领导,而在重大战略军事行动中往往直接受中央军委领导。

三、需要界定的几个问题

1、军事作用。本来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如果非要论军事重要作用的话,野战军当然要重于一般军区部队。在一个大军区内,往往不称“我野战军”而称“我主力部队”——由此可见一斑。

2、中央局、大军区对所属野战军的“领导”实质上是“服务领导”。说明白点儿,当地中央局为野战军提供物资供应,特别是粮食、衣服、运输设备——大车,小车,骡子,驴,马……,组织支前,安置伤病员等。军区为所属野战军提供、训练后备兵员,地方部队训练得比较好之后,就可以光荣地转为“野战军”。

3、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战争时期往往实行“党政军”一元化管理。中央局、军区及所属野战军重要职务往往都是主要领导人“兼任”。

淮海战役总前委

如东北局,林总担任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第一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野战军政委是罗荣桓,同时也是东北军区副政委。

中原局由邓小平担任书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政委,刘伯承担任中原军区、野战军司令员。

华东局由饶漱石担任第一书记、军区政委,陈毅担任华东局第二书记,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中南大进军

4、单论级别,中央局、大军区、一级野战军是同一级别。没有“野战军低于军区半格”之说。

5、在重大战略军事行动中,中央军委一般明令组成“前委”,“总前委”(两大野战军或以上协调行动),统一领导,此时,野战军只接受军委领导,说明白点,中央局、军区此时只对野战军做好服务工作,一般不“发令”。

四、野战军“攻城掠地”,“野战四方”,属于某个中央局、军区是“暂时”的,是“某个阶段”,并非固定。

这本来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不少人却陷入糊涂。如,淮海大战前夕,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西兵团)到底归属于“华东局”“华东军区”还是归属于“中原局”“中原军区”?答案是,此时归属于“中原局”,“中原军区”。原因很简单,就是陈粟华野西兵团到中原来打仗了,就由“中原局”“中原军区”做好一切服务工作,“管吃管喝管住管伤员安置”。

本来,以“地名”为野战军命名就是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不成熟”的“命名”方法。到了三大战役打完之后,立即整编为“一野”,“二野”,“三野”,“四野”。野战四方,才叫野战军嘛。

五、一级野战军的“独立”、“借调”

、“归建”等问题。

所谓“独立”,就是某大野战军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由中央军委命令组成一个单独的“军事集团”——某兵团,暂时脱离原所属一级野战军。

如陈谢兵团在解放战争初期暂时“脱离”刘邓大军,受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与刘邓大军、陈粟大军组成“品”字阵型。在胜利完成“豫西牵牛”的任务后,又重新“归建”中原野战军——刘邓大军。

百万雄师过大江

“借调”,就是一个大野战军执行某个战略任务,兵力不足时,由中央军委命令,从其他野战军调动一部暂时接受该野战军指挥。这在战争是经常的。如,渡江战役,由三野、二野执行,二野集团兵力不足,就从四野“借调”,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归刘伯承指挥,渡江后不久12兵团即归建四野,此时由于战略任务的需要,四野又从二野“借调”陈赓兵团加入中南大进军战役序列,陈赓直接接受其黄埔“师弟”林总指挥。这些在战争中都是经常的,正常的。

(书屋主人,研究历史,文章原创,以文会友)

——作者书斋名为“霞满天书屋”,自号“书屋主人”,点击关注,可以看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