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国人郎世宁为什么来中国?他的作品有哪些?为什么他的画能在中国流传?他的绘画风格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郎世宁的故事事。郎世宁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擅长人物肖像画,尤其是仕女画。他的作品曾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收藏,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过展览。在中国人认识他,比如著名书画家黄永玉先生。黄永玉先生曾说:“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是我的母亲。

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致使大批珍贵文物流落海外,其中四尊十二生肖兽首最引人关注,收藏家们开出天价竞拍,更有奸邪的文物贩子试图偷盗这些国宝。他们以重金悬赏,邀请国际大盗JC(成龙 饰)协助寻宝。在险象环生的寻宝路上,JC被中国文物专家关教授父女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一向惜金如命的他在最后关头放弃了金钱,转而加入挽救国宝的队伍,最终将寻回的兽首归还中国。

这是成龙执导的电影《十二生肖》所讲述的主要情节,这也是根据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的史实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

今天,十二生肖兽首中的马首时隔160年重回圆明园,也再一次将人们的记忆带回到那个万园之园诞生的朝代。在这个雨果笔下恍若月宫的地方,曾经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2兽首铜像的诞生

在满族人入关建立大清王朝半个多世纪之后,一个来自罗马的传教士到达了大清帝国南方的港口——广州,从这里北上前往都城北京。

18世纪中期,清政府的统治者严格禁止西方人进入中国,只有传教士例外。耶稣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28岁的意大利人郎世宁从此开启了半个世纪的中国宫廷生活。

他最初作为宫廷洋画师进驻如意馆,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设计。在1707年就开始建造、占地约350多公顷的圆明园里,就有很多他的艺术结晶。

比如,中国清代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60年时,乾隆皇帝曾下令在长春园内修建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欧式园林景观,郎世宁就是当时的设计师,主持设计了园内最大的西洋风格建筑——海晏堂。

■ 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郎世宁

在设计海晏堂门前的喷泉时,郎世宁最初打算采用西方艺术中常常会出现的裸体人像雕塑作为喷水装置的外部造型。

因为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故事是许多艺术灵感的来源,在这些故事里,神祇们往往都是赤身裸体的。

但很显然,乾隆皇帝听说了这个想法后,深觉有违中国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否定了这个创意。

后来,有人建议郎世宁采取中国传统文化里深入人心的十二生肖动物形象为原型进行设计。

于是他协同来自法国的水法设计师蒋友仁,依据中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的原理设计了十二生肖造型的“水力钟”,十二件圆明园人身兽首铜像就这样诞生了。

铜像的身躯是石雕的穿着袍服的造型,头部和身躯之间中空连接喷水管,昼夜12个时辰里,每个时辰都有相应的代表动物喷水,以此计时。正午时,12个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场面极为壮观。

■ 圆明园展览现场还原版12生肖水法|新华社

中西方艺术融合之结晶

尽管郎世宁最初的人体雕像创意没有付诸于实践,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兽首铜像的设计其实也融合了西方的艺术风格。

比如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牛的犄角多向后生长,呈月牙形弯曲。南宋画家李迪的《风雨归牧图》中的水牛造型就是如此。

而12生肖中牛首的犄角则是沿水平方向向前生长,然后上扬翘起,整体呈现水平放置的“S”形,这就是融入了西式风格的典型设计。

比如在荷兰文艺复兴早期画家罗吉尔·凡·德尔·韦登(Rogiervan der Weyden)的画作《圣·哥伦巴三扇屏》(Altarpiece of SaintColumba)中,人像背后的牛角造型就和12生肖牛首如出一辙。

此外,与中国古代生肖雕塑拙朴雅致的气质不同,12兽首的神情炯然,活灵活现。有的嘴巴微张,有的竖起耳朵,动态感十足。

铜像表面,还可以看到根根分明的身体和绒毛和面部纹理。比如马首的马鬃、猴首的脖颈、猪首的鼻子褶皱等,每一个兽首表面的细微之处都是非常精细的錾工刻画,清晰逼真。

尤其是马鬃的造型,背面看起来和人类飘逸的长发十分类似,这与西方的画作有很高的重合度。而中国传统画作中的马鬃常常是“毛寸”,很短而整齐的一丛。

■ 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有学者曾评价大水法及十二生肖雕塑的建成“促成了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中的浪漫一击”,这样看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比喻。

虽然有声音指出,12生肖兽首铜像在制作工艺上并非罕见,只是一个功能性的喷水龙头。但百余年来,它们身上承载的是国人对那一段历史的感怀,它提醒我们,人类文明空前璀璨的年代,曾有这样一场浩劫。

如今我们在寻找12生肖兽首铜像和所有失散海外的文物时,也是在传递这样一个声音:历史文物不是某一个体或是国家的财产,这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我们有责任将这些铭刻时代烙印的智慧结晶保护并传承下去。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