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全文

小说《农村女孩追梦记》是作者“木棉花茶”的精选作品之一,剧情围绕主人公英子萍萍的经历展开,完结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时下正值农历三月,北方时节早晚的时候还是有些春寒陡峭,一丝凉风从脚底的被子缝儿里吹进来,她赶紧拉了拉和妹妹合盖的被子,把腿缩回到胸前,尽量让身体蜷缩在被子里。今天对于英子来说,仿佛期待已久,而真正来临时却又心生畏惧。天亮后,她就要和妹妹萍萍出发去大城市里,大姐在那里给她们安排了工作。一晚上英子的心里...

农村女孩追梦记

农村女孩追梦记 阅读最新章节

有人说,回不去的永远是家,而故乡,仿佛是萦绕于心间的一粒朱砂,放不下,舍不得,却又不得不离开。

“喔-喔-喔--”英子几乎一夜没睡,好像刚刚睡着,就又被院子里的公鸡吵醒。时下正值农历三月,北方时节早晚的时候还是有些春寒陡峭,一丝凉风从脚底的被子缝儿里吹进来,她赶紧拉了拉和妹妹合盖的被子,把腿缩回到胸前,尽量让身体蜷缩在被子里。今天对于英子来说,仿佛期待已久,而真正来临时却又心生畏惧。天亮后,她就要和妹妹萍萍出发去大城市里,大姐在那里给她们安排了工作。一晚上英子的心里都笼罩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焦虑与迷茫,很急切又很不舍,恨不得天赶快亮,坐上车去大城市里闯荡一番,又希望时间定格在今夜,让自己停留在这种平静与安全中。

英子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镇上,在这里她度过了童年、小学、初中。直到大姐嫁走之前,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离开这里。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没有太多的物质欲望,能够吃饱就足以让他们心满意足。

英子家虽然穷的叮当响,但是大姐出门进门都快乐的哼哼着她喜欢的红色革命歌曲。后来小镇上来了一支工程队,给这里和城里修通了一条黑色柏油马路。大姐跟这个工程队中的一个修路工好上了,嫁到了一百多公里外的大城市里。

每次大姐回娘家都会带上白面、大米,能让一家人好好吃上几顿。英子家有4个孩子,还有一个小她两岁妹妹李萍,父亲给英子和萍萍小名分别取的是带兄、领弟,最后是萍萍领来的她们的弟弟李宝。为了让弟弟好养,父亲把弟弟过继给山里的一块母亲石当干儿子,小名叫石宝。老人们都说,领弟是个有福的女娃,石宝是领弟的福气给招来的。

在父亲那个年代,小学毕业就已经是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了。在生产队干活时,父亲负责养毛驴,工作还算轻松。空闲的时候他喜欢研究一些周易八卦类的玄学,经常掰着手指就给别人推算生辰八字、命理学说,村里只要有个红白喜事总会有人来找父亲摘日子。

父亲从小心灵手巧,各种东西能在他的画笔下栩栩如生,受父亲影响英子的画画水平在学校也是数一数二的,好几次还在县里得了奖。后来生产责任制,他们家就靠种地为生,一年到头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也只有过年才能吃得上几顿白面大米。父亲靠给村里人摘日子挣一点点钱,除供英子上学外,还要给弟弟石宝攒着娶媳妇用。

所以英子只上完了初中,妹妹萍萍只上了三年级,就都在父亲的安排下退学了。萍萍是真的不爱上学,她三年级的时候奶奶生病没人照顾,就主动要求退学回来照顾奶奶,父亲也就同意了。萍萍长得像父亲,白白的方脸,又高又壮实,上山采药、下田种地、做饭喂猪,是家里的一把好手。自从大姐嫁人以后,全靠她帮父亲和母亲忙里忙外。

英子是家里唯一初中毕业的高材生,她一度以为自己可以一直念书念到大学。初中四年级快毕业的一天,父亲叫她去院子里单独聊了很久。父亲说,家里的条件不能一直供英子高中了,县里的高中每年要交饭费住宿费,家里实在没有。况且还有石宝,也要为他做打算。英子初中毕业以后,在家里负责喂猪、做饭、给兔子割草等一些小活,父亲从没让她去过地里干农活。

英子长得像妈,白净秀气,虽然是单眼皮,但鼻子挺挺的,长着一张微圆的鹅蛋脸,五官不算出挑,合在一起却很耐看,在镇子上也算是漂亮的。有不少镇上和邻村的男同学追求,英子都看不上,她想像大姐一样,嫁给大城市里的人。

上学的时候,英子是镇上有名的长跑冠军,每每去县里参加运动会,家里却掏不出钱来给她买一身运动员统一要求的秋衣秋裤,总是到临行前的一天去找相熟的同学借着穿。这次出门前萍萍偷偷拿出自己刨药材攒下的几块钱给英子看,说等到了城里,要用这钱给她俩一人买一身新秋衣穿。

屋里的光线还是很暗淡,隐约看见父亲从炕上坐起来,咯噔一声推开两扇关起来的小木门,提着夜壶走到院子里:“今儿个阴天呀,看着像是要下雨。外头冷着呢!”庄稼人靠天吃饭,父亲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院子里看天气,经常睡着觉就能听见父亲的天气预报。母亲也起床穿鞋出去,抱柴、烧水、灌暖壶、洗漱、做早饭...开始了一天马不停蹄的忙碌,有空闲坐下来,还要给孩子们做棉衣、做鞋,除了晚上睡觉,从来没见过她停下来休息。

父母都是勤劳的庄户人,耕种时节每天天不亮就套上马车去地里干活,一直干到晚上才回家。那句“劳动人民最光荣”的宣传语一直谨记在他们心中,虽然日子辛苦劳碌,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个累字。

锅里散发出饭菜的香味,炕也被灶炕的火烧的暖和起来。母亲端上来2个黄馒头和3个白馒头,还有一盆菜和粥。一家人坐在炕上等着父亲动筷子开饭。“带兄、领弟,妈前些天给你们俩新做了两双鞋,给你们装到包袱里了。”母亲眼眶有些微微发红,低下头,给大家盛粥,把三个白馒头依次递给三姐弟。这可能是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一家人平时都舍不得吃,只是偶尔偷偷的给石宝擀一碗面条。英子心里酸酸,她和萍萍其实早就知道,她们家鸡下的蛋,两个姐姐也是从来都舍不得吃,留给弟弟。

“外头天气冷,穿厚点,着凉爱得毛病。”在母亲心里,生病是致命的。母亲是再嫁给父亲的,结婚的时候,她带过来两个女孩子,当时大姐9岁,还有一个2岁的小女孩,叫小鲜儿。嫁过来没多久,小鲜儿就因为着凉开始咳嗽,一直咳了一个多月试了很多偏方,都没有治好。村里人说这孩子得的是百日咳,根本治不好。母亲天天夜里点着煤油灯给人缝缝补补,眼睛都熬红了。可是小鲜儿还是没等到母亲攒够钱的那一天,在一个下午她闭上眼睛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锅上的,她们俩我放心,这两个孩子都有出息。”(那个年代的农村,女主人统称为锅上的,男主人统称掌柜的)父亲扭脸看了看母亲,又转头盯着英子和萍萍语重心长的轻轻叹了口气,说“出去闯荡闯荡也好。”英子想到红柜上摆着的两大包袱,咽到喉咙的白馒头,好像卡在了干涩的嗓子里,嘴里微微发苦。“妈,你放心,我和我二姐有伴。”萍萍用腿碰了一下英子,跟母亲说。“去外面要勤快,少说多干。”母亲看着姐妹俩吃饭,给自己倒了碗白开水,又往碗里盛了点菜汤。手里捏着掰下来的一小块黄馒头咬了一口。“掌柜的,我把你的黑皮包找出来了,衣裳也在外头柜子上放着,你吃完饭就换上吧。”

吃罢饭,天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一家人坐在一起享受着最后的团聚,直到多年后这一幕仍然深深的藏在英子的心里。来自家人盔甲般无条件的爱与支持,给英子心里带来的温暖与安宁,陪伴着她跨过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但这也终将成为了她们再也不去的记忆.......

父亲今天要把她俩送到大姐家,他换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蓝黑色中山装,还带了个蓝色的小圆帽。胳膊上跨上了在邮局干活的姑父送他的二手黑皮包,高大挺拔的像是一个老干部。八点半后,父女三人打着一把旧伞去车站,“你回去吧,别淋着石宝”父亲回头对站在门口的母亲挥挥手,而母亲却一动没动的目送到再也看不到她们的身影。

站在十字路口,英子又看到离车站不远的第五中学,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如果能上高中的话,今年她已经去县城里上高二了。她还记得高中开学那一年,她跑到车站的马路下面,坐在一块石头上看着偶尔来往的车,憧憬着她再也去不了的高中生活。直到县城的车从马路经过、停下、又向南出发的时候,英子忍住想要发泄情绪,抱着脑袋哭了一上午。

市里虽然离英子家路途只有一百多公里,但是也需要先坐公共汽车到县城,然后再转乘火车才能到。他们到了县城以后,步行了很远从汽车站走到火车站。英子和萍萍跟在父亲身后,左右的看这个从来都没有来过的小县城。这里有好几层楼高的百货商场、路边隔一小段就有一个报刊亭,还有卖冰棍汽水的小推车,马路上有很多骑着二八自行车的行人,他们都穿着精神衣服、脸上洋溢着自信......突然的繁华让英子和萍萍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小到尘埃里。到了火车站,父亲给他们买了三张票,就进站台等车了。这是英子第一次坐火车,看到绿色的车厢一节一节的连起来,发动后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都觉得新鲜,她和萍萍一直认为穿着制服的乘务员英姿飒爽,让人羡慕不已。在摇摇晃晃的火车上,一夜没睡好的两姐妹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最初,每个人都对未来怀揣梦想,好奇与憧憬的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未来会发生什么呢?谁也说不好。

小说《农村女孩追梦记》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点击阅读全文